江苏省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析报告
中小企业乃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在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促进创业创新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于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中意义重大。在我国众多企业里,超过 90%皆为中小企业。数量众多、遍布城乡的中小微企业如同经济运行的“毛细血管”,也是社会就业的“蓄水池”。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少不了中小企业的崛起。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别于 2019 年 6 月、2020 年 11 月、2021 年 7 月、2022 年 8 月和 2023 年 7 月进行了名单公示。那么,目前这些企业在地域、行业分布等方面的情况究竟如何呢?下面咱们一同来分析一下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做进一步探讨。
一、国家 1、批次分布情况
自工信部 2018 年着手培育认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以来,我国已培育出五批此类企业,累计公示 12950 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 9.8 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目标。
未来,在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之下,我国将会迎来 2、区域分布情况
从区域分布的角度来看,专精特新“小巨人”的数量与各区域和各省份的整体经济发展以及产业结构有着紧密的联系。当下,受产业基础等因素的影响, 目前,华东地区整体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最多;在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带动下,华北地区的“小巨人”企业数量迅速增长;华中三省的“小巨人”企业数量较多且发展较为均衡;华南、西南地区的“小巨人”数量处于中等水平,在广东、四川、重庆等首位省市的辐射带动下,发展势头良好;东北和西北地区的“小巨人”数量相对较少,但正在奋力追赶。
截至 2023 年 7 月,五批 排在前列的 10 个省份依次为江苏、广东、浙江、山东、北京、上海、湖北、安徽、湖南和四川,绝大多数位于东南沿海区域,它们的企业总量达到了全国的 74.6%。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整体呈现出“东强西弱”的分布态势。
3、城市分布情况
就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布于 300 座城市,且有 13 座城市拥有超过 200 家以上的“小巨人"企业。“小巨人"企业数量排名前 20 的城市中有 4 个直辖市、7 个省会城市,其他 9 个城市均为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北京、上海、深圳的专精特新小巨人的城市往往具有显著的特征,比如经济发达,在技术、人才、资本等方面基础雄厚,或者城市本身就具有某种类型的产业积累。
二、江苏省 1、批次分布情况
为了引导中小企业朝着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和新颖化的方向发展,江苏省近些年来不断加强对“专精特新”企业的培育力度,在资金、人才、技术、孵化平台搭建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持续加大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创新能级提升、协作配套强链、质量品牌创优等方面的支持力度,通过多种举措为专精特新“小巨人”名单,江苏省共有国家级
2、城市分布情况
3、企业所属行业分布情况
从行业分布的角度看,1509 家“小巨人”企业分布于制造业(1008 家)、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392 家)、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39 家)、批发和零售业(33 家)等。
4、企业注册资本金额情况
从企业注册资本金额来看,共有 18 家“小巨人”企业注册资本在 10 亿以上,535 家“小巨人”企业注册资本在 1 亿到 10 亿之间,465 家“小巨人”企业注册资本在 5000 万到 1 亿之间,453 家“小巨人”企业注册资本在 1000 万到 5000 万之间,38 家“小巨人”企业注册资本在 1000 万以下,分别占比 1.19%、35.45%、30.82%、30.02%、2.52%。
三、 “56789”是中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特征,也是目前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特征。“56789”通常被用来概括民营经济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5”指的是民营企业对国家的税收贡献超过 50%。“6”指的是国内民营企业的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以及对外直接投资均超过 60%。“7”指的是 对于专精特新企业来说,“56789”特征意味着 50%以上的企业研发投入在 1000 万元以上,60%以上的企业属于工业基础领域,70%以上的企业深耕行业十年以上,并且其平均注册时间在 16 年左右,80%以上的企业在本省细分行业中位居第一,多数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部营收的比重达 90%以上。
这些发展特征从创新能力、专注细分领域、主导产品竞争力、成长周期等不同方面突出了现阶段